索引号 499/2017-671867 发布机构 汩罗市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 公开范围 全部公开
生成日期 2017-01-09 公开日期 2017-01-09 公开方式 政府网站

汨罗江流域花鼓戏等民间曲艺挖掘整理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为厘清我市花鼓戏发展传承脉络和汨罗江流域地方特色民间戏剧曲艺,根据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花鼓戏为主等民间曲艺剧种普查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汨罗江流域花鼓戏等民间戏曲挖掘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欧阳三华任组长,章先进任副组长,刘学慧、朱娟、李香连、郑志勇、周海燕、陈志敏、陈娟等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文艺创作室,由郑志勇兼任办公室主任,陈志敏、陈娟协助具体负责民间戏剧曲艺挖掘整理与收藏工作;刘学慧协调各单位之间专业技术人员抽调的工作;朱娟负责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研的工作;李香连负责花鼓戏剧团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研的工作;周海燕负责鉴别素材,整理能申报非遗项目的工作;同时邀请高健、巫培根、甘征文、黄达伟、龚曼云、刘文佳、张玄清、熊戈、冯林苍、张瑞田等文广新系统老艺术家为挖掘整理工作顾问。

    二、工作内容

    (一)挖掘整理“汨罗花鼓戏”

地方戏曲剧种之间的差异和特质主要是“声腔”的差异。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小戏的总称,各地花鼓戏的名称很不一致,在湘东浏阳一带叫“采茶戏”,湘南衡阳一带叫“马灯戏”,湘西一带叫“阳戏”,湘北常德一带叫“喀喀戏”,平江等地叫“花灯戏”,湘中长沙、益阳、宁乡、湘潭等地称为“花鼓戏”。花鼓戏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汨罗当地花鼓戏经过前人的传承和发展,已具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早已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汨罗花鼓戏”,在曲调和声腔上与其他花鼓戏存在一定差异性。曲调方面:在汨罗江流行的花鼓戏整剧演唱的主调是“汨罗老调”,这个曲调在汨罗江流域和湘阴县域内广为流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湖南整个艺术界都知道“汨罗老调”这个曲调。其次是“打猖音乐”、“汨罗大开门曲牌”等在汨罗花鼓戏里运用。声腔方面:“汨罗花鼓戏”在以前,有很多是用本地方言演唱和道白的,与“长沙花鼓戏”有明显区别,如汨罗江流域的新市镇,曾一度运用过新市话演唱和道白花鼓戏,后虽经改良和改革,但民间剧团的很多优秀演员的道白和演唱还是传承了师辈的汨罗方言特色。特别是“小花脸”行当,那些灰谐的语言,必须用汨罗方言来演绎,才能到位,才能恰到好处,观众听起来才觉得过瘾。

     (二)挖掘整理汨罗江流域民间戏剧曲艺。

    主要为广泛流传在汨罗江流域的地花鼓、巫傩音乐,民间渔歌、犁田、吆风、打硪号子等。当前,“地花鼓”至今仍活跃在民间乡村;巫傩音乐、道场,包括打猖音乐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中也仍然盛行;汨罗江的渔歌,时有传唱;犁田号子、吆风号子、打硪号子因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机械的发展,现只有部分有心的老农不时还能哼上几声,濒临灭绝。这些都是几百年来汨罗江流域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中创造出来的智慧,高吭优美的旋律,神奇的多声部释放和放热情奔放的打硪号子,特别是声线婉转的吆风号子,听起来令人如痴如醉,再不抢救,恐将失传。

    三、工作安排

   1、总负责:郑志勇

   2、剧目、声腔挖掘收集

   主要责任人:高健、巫培根(导演组)

   协助人:张玄清、刘文佳、龚曼云、张瑞田、刘光明

           钟育苗

   3、文本整理

   主要责任人:黄达伟、陈志敏、陈娟 (编剧组)

   协助人:高健、巫培根、张玄清、霍宇、徐娟

    4、音乐、号子挖掘整理

    主要负责人:王广华、杨艺、钟育苗 (音乐组)

    协助人:熊戈、刘长根、冯林苍、高健、巫培根

    四、走访挖掘方法

   (一)利用春节、民俗节假日期间进行挖掘整理。春节和民俗节假日期间,汨罗江流域有近二十多个民间剧团活跃在城乡各地,特别是过大年唱大戏的习俗一直盛行,许多民间的名伶名角纷纷登台献艺。要充分利用节庆假日,与民间剧团练手,把具有汨罗江流域特色的“汨罗花鼓戏”演员的声腔表演录音录像,寻找传承脉络关系,深度挖掘,整理归纳成档。

(二)进行民间乡村走访采风活动。汨罗江流域的“地花鼓”、巫傩音乐、道场、犁田号子、吆风号子、打硪号子、打猖等音乐和一些表演的样式虽属同一流域但又不尽相同。根据民间曲艺剧种的不同,进行分区域走访。在走访上述特色时还要重点要留意长乐、智峰等地山歌小调等,尽量把汨罗江流域的特色文化挖掘收集齐全。要做到文字、音像、示范、传人等全部完好归纳成档。

(三)素材整理归类。普查走访后,将采访资料分成三类整理:

    Α戏曲类。将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汨罗花鼓戏”的素材和汨罗江流域的地花鼓素材归为一类;

    Β民风习俗类。将汨罗江流域的巫傩音乐、道 场音乐、犁田号子、吆风号子、打硪号子、打猖等音乐和一些表演的样式等素材归为一类;

    C其它类。将汨罗江流域各地不同风味的山歌小调、婚庆、赞茶歌吟、丧庆“夜歌”等归为一类。

    (四)创作提练。普查走访整理后,召开好座谈会,考虑邀请部分民俗专家,民间艺人共同参与座谈,根据普查走访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创作。计划在两个方面要搞出相关的作品来。

    Α戏曲。先创作改编两个传统小戏,在声腔道白及音乐上极力彰显汨罗江流域浓郁的地域特色,要把汨罗江流域的小调有机的揉合,让作品有强烈的“汨罗花鼓戏”风味。

Β民风民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一些有价值的民风民俗进行再创作、再升华。如“婚嫁赞茶”、“巫傩打娼”、“吆风、犁田、打硪”、“情爱山歌”、“鼓点赛船”等,把她们象“珍珠”一般串成一个作品,先进行文本创作,时期成熟,再搬上舞台。

五、工作进度

1、调查走访阶段。2016年2月份开始到2016年11月份主体走访结束。

2、素整理归类、专家座谈阶段。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份完成主体工作。

3、创作提练阶段。2016年9月份开始推进,在戏剧方面,重点创排2个具有强烈“汨罗花鼓戏”风味的传统折子小戏;在民风民俗民间曲艺方面,进入文本策划创意、剧本创作阶段。

    六、工作保障

    1、经费保障。花鼓戏等民间曲艺剧种普查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下乡普查交通工具的解决。为确保挖掘整理顺利推进,请将此项工作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划拨专项经费给予保障。

    2、设备保障。在采风走访过程中,一些声腔表演,特别是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风民俗表演,不单只有平面文字的记录,还要把声音、形体动作都要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需购置一套专业摄像录音设备,便于进行文化交流,记录采风等方面一些有价值的艺术素材。

    3、人员保障。普查走访工作需要文化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做好做得更加完善。因此,这个活动需要文化馆、花鼓戏剧团给予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由局里统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适时参与该活动。